4月19日,央行下发《非银行支付机构分类评级管理办法》,表示将对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分类评级,连续评级较差的机构将被注销支付牌照。
数据显示,周三回购利率整体上行,隔夜回购利率上行5.4个基点至1.989%,7天回购利率上行8.6个基点至2.411%。事实上,昨日有3400亿元逆回购到期,央行此举完全对冲了到期逆回购,实现资金零投放、零回笼。
在此背景下,昨日央行开展3400亿元逆回购完全对冲了当日到期量,实现了资金均衡。随着到期逆回购规模增大,叠加月度企业缴税影响,资金面重新收紧。央行上周四公布,延续前期增加公开市场操作频率的有关安排,即日起,根据货币政策调控需要,原则上每个工作日均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在昨日市场资金零投放和法定准备金补缴的影响下,资金面可能继续收紧。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刘利刚也指出,根据外汇储备数据,1月外储下降990亿美元,意味着资本持续流出,这种情况下央行需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来为市场注入流动性,预计一季度央行将降准50个基点。
上周央行公开市场净回笼4550亿元,创三年单周新高。为补充市场流动性,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再放量。而现在,撮合票据交易的流程变为:在市场上找一个规模有余的银行A代替消规模与买入返售方B交易,规模紧缺的银行C再辗转,把持有的票据卖给规模有余的银行A.监管部门此前也多次发文规范票据业务,这次是动真格了
同时,不断增加的不良贷款快速消耗资本。高建平指出,在我国,债券绝大部分为银行持有,资本紧缩不仅意味着信贷紧缩,也意味着正在大力发展的债券市场同样面临紧缩,这两大问题可能导致资金供给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正常需求。目前来看,银行维持资本充足率一靠补充资本,二靠控制资产规模。科学引导银行优化信贷投向、强化资产质量管控。
不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近日表示,在依法监管的前提下,包括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都可以有一些逆经济周期的考虑,但总体上要稳定,要保持高标准。金融机构在月末、季末、年末等关键时点一般都需要努力调节,比如控制信贷投放规模才能达标。
在高建平看来,五大现象可以看做是资本紧缩风险的前兆。但资本金补充的外援渠道萎缩和内源累积能力乏力,已成为两个日益凸显的问题。在我国当前的社会融资结构中,商业银行信贷投放仍占据主力地位。在利润增速下滑、不良贷款加速消耗资本、内源补充乏力等不利因素下,银行的资本紧缩风险将掣肘信贷投放。
杨跃则建议,商业银行加快转型升级,一方面通过发展轻资产业务、存量资产证券化等方式优化资产负债表,改变过度追求规模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另一方面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契机拓展资本补充的外部渠道。但目前信贷资产证券化在商业上并不具有很强的可持续性。还有一种观点是从监管指标放松的角度入手。资金紧缩效应恐怕会很快出现。
加快推进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步伐,逐步放开分业经营的限制,推动银行综合化经营发展,提升资本自我积累能力。利用银行自身利润积累自我补血虽然也能够补充资本金,但如今银行净利增速不断下滑,国有大行已经趋近零增长,单靠银行自身利润积累已无法维持当前的资本充足率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兴业银行董事长高建平呼吁重视并解决商业银行资本紧缩问题。作为银监会四大监管工具之一,资本充足率对商业银行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浙商银行发展规划部分析研究中心总经理杨跃表示,在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可能会在特定时期内存在个别银行因资本充足率的约束而被迫紧缩信贷供给,形成局部的、暂时性的资本紧缩风险。首先,银行的静态资本充足率虽高于最低资本监管要求,但已不宽裕。五大措施应对困局事实上,关于商业银行资本金的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无论是上市银行的定增、发债、发行优先股,或众多城商行扎堆谋求上市,都是为了补充资本金,即便如此,资本紧缩风险依然无法完全消除。该指标不仅体现了银行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也对银行信贷投放规模形成制约,避免银行信贷规模急剧扩张从而引发风险。如果银行出现资本紧缩风险,会引发何种后果?在分析人士看来,银行将无法有效补充资本金,为了满足监管要求,就必须控制资产规模,人为地控制甚至降低资产规模,自然也就没有能力进行更大的信贷投放。面对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下行压力,央行给出了稳健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
最后,出于货币政策略偏宽松的要求和银行自身发展需要,银行信贷投放要维持一定增速,在这种情况下,银行要想控制资产规模就需要形成常态化的信贷资产证券化。此前,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曾表示,提高信贷资金运营效率和确保银行的贷款能力是维护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条件,在经济下行压力下,监管指标应做逆周期调整,调整风险拨备和资本充足率,提高银行定价能力。
标签:商业|银行|资本|风险责任编辑:吴艳妮 吴艳妮。五大现象暗示风险前兆所谓的资本紧缩是指由于资本充足率约束,引起银行信贷供给紧缩,在特定时期显著低于经济发展对信贷的正常需求,制约经济增长。
增量资产在给定100%的风险权重下仅消耗10.5%或11.5%的资本,但存量资产变成不良贷款就需要100%的附属资本全额冲抵。然而,作为我国社会融资主力军的商业银行却面临着资本金紧缩的困境。
货币政策略偏宽松下的紧缩继今年首月信贷投放创出2.51万亿元纪录后,央行又祭出降准大招,货币政策从稳健转向略微宽松的主基调已然奠定。也就是说,不良资产所消耗的资本是增量资产所需资本的10倍左右,目前银行业不良贷款上升趋势明显,对资本构成巨大消耗。对此,高建平给出五大建议,包括鼓励银行与实体企业良性互动,着重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在定价上应允许银企双方按市场原则自主协商、合理定价。加快信贷资产有效流转,鼓励更多类型的非银行机构投资者参与信贷资产证券化,开展不良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
自2009年提高资本充足率要求以来,我国银行业普遍面临周期性的资本紧张,1-2年就需要进行一轮外源资本补充,但如今银行业市场估值偏低,继续利用资本市场外源补充的渠道日益趋窄。根据央行此前公布的1月社会融资规模数据,当月社会融资规模达3.42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达2.51万亿元,信贷投放在社会融资中的占比约为73%。
鼓励银行加快不良资产核销,修订相关财税政策,在不良核销税前列支、不良贷款认定等方面赋予银行更多的自主权,减少税负但目前信贷资产证券化在商业上并不具有很强的可持续性。
五大措施应对困局事实上,关于商业银行资本金的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无论是上市银行的定增、发债、发行优先股,或众多城商行扎堆谋求上市,都是为了补充资本金,即便如此,资本紧缩风险依然无法完全消除。同时,不断增加的不良贷款快速消耗资本。
对此,高建平给出五大建议,包括鼓励银行与实体企业良性互动,着重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在定价上应允许银企双方按市场原则自主协商、合理定价。资金紧缩效应恐怕会很快出现。不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近日表示,在依法监管的前提下,包括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都可以有一些逆经济周期的考虑,但总体上要稳定,要保持高标准。也就是说,不良资产所消耗的资本是增量资产所需资本的10倍左右,目前银行业不良贷款上升趋势明显,对资本构成巨大消耗。
首先,银行的静态资本充足率虽高于最低资本监管要求,但已不宽裕。加快推进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步伐,逐步放开分业经营的限制,推动银行综合化经营发展,提升资本自我积累能力。
面对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下行压力,央行给出了稳健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最后,出于货币政策略偏宽松的要求和银行自身发展需要,银行信贷投放要维持一定增速,在这种情况下,银行要想控制资产规模就需要形成常态化的信贷资产证券化。
此前,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曾表示,提高信贷资金运营效率和确保银行的贷款能力是维护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条件,在经济下行压力下,监管指标应做逆周期调整,调整风险拨备和资本充足率,提高银行定价能力。自2009年提高资本充足率要求以来,我国银行业普遍面临周期性的资本紧张,1-2年就需要进行一轮外源资本补充,但如今银行业市场估值偏低,继续利用资本市场外源补充的渠道日益趋窄。
手机:18900000000 电话:010-12340000
邮件:123456@xx.com